投稿指南
一、稿件要求: 1、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、购买体验、性能详析等文章。要求稿件论点中立,论述详实,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。文章体裁不限,字数不限。 2、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(*.txt)。如果是文本文件,请注明插图位置。插图应清晰可辨,可保存为*.jpg、*.gif格式。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,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,而将插图另存,并注明插图位置。 3、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,最好压缩后发送。 4、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。例如句号为。而不是.。 5、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(真实姓名、笔名)、详细地址、邮编、联系电话、E-mail地址等,以便联系。 6、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。 7、我们对有一稿多投、剽窃或抄袭行为者,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、经济责任的权利。 二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。 2、 编译的稿件,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。 3、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,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。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中州学刊小论文格式(中州学刊好发吗)(5)

来源:中州学刊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12-13 12:46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根据史料记载和历史考古学家分析,炎帝和黄帝集团通过“板泉”之战,黄帝胜利,于是黄帝,炎帝部落融合为炎黄部落联盟。他们统治整个渭河流域,在

根据史料记载和历史考古学家分析,炎帝和黄帝集团通过“板泉”之战,黄帝胜利,于是黄帝,炎帝部落融合为炎黄部落联盟。他们统治整个渭河流域,在向东发展的过程中被潼关黄河所阻挡,于是沿着渭河的支流洛河和黄河之间的平原北上,在这个过程中有了”河图洛书”的传说,最后他们定居陕北延安,《史记》记载”黄帝有土德之瑞,土,色黄,故称黄帝”。他在黄土高原建立了华夏集团,而延安又发现多座史前城市遗址,其中4500—5000年的“芦山峁遗址”遗址分布200万平米,极有可能是黄帝后期的都城,因为在芦山峁遗址去年发现了最早的宫殿遗址。黄帝部落正是以此地为,东出黄河战胜蚩尤部落统一整个中原,黄帝在这里走完人生最后的日子,死后葬在这里,由于百姓爱戴,不忍相信黄帝去世,于是为了神话伟人,编出黄帝乘坐黄龙飞升上天,百姓不舍紧抓衣角,后将撕下的衣角埋葬的传说。而《史记》记载”黄帝崩,葬桥山”。黄陵县隔壁的县叫黄龙县,与此肯定有联系。人有给祖先陵墓种植柏树的传统,延安黄帝陵,八万多颗约5000—500年的古柏群,就是历代后人祭祀先祖的铁证吧。

后来的尧舜则在黄帝陵黄河对岸的山西临汾建立尧舜之都,这里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约4500年,遗址面积280万平米的“陶寺遗址”。

而大禹在位于黄河中游”几”字弯的司马迁老家韩城做了“大禹治水”。《史记》记载“禹都阳城”。司马迁老家韩城古称(夏阳、龙门),治水之地龙门,夏朝和阳城,这与夏阳这个古称联系紧密。而黄河东岸的山西夏县也是大禹封邑的传说地“阳城”之一。

后来大禹建立夏朝,夏都应该是位于黄帝陵北部的最大城址,距今约4300—3800年,遗址面积425万平米的“石峁遗址”,就极有可能是夏禹建立的夏都,作为第一王朝国都,石峁巨城,出现颠覆建城历史的遗迹,马面城墙,瓮城,内城,外城,皇城,城墙纴木技术,以及四周十几座卫星城遗址。这绝对是一个王朝都城的规模。而石峁和陶寺考古学家认定,石峁人灭了陶寺人,而历史上尧舜下来就是禹和启。看来不是尧舜禅让给禹,而是。在石峁遗址出土的遗物有大量鳄鱼尸骨和鸵鸟蛋,陕北地区不会有些动物,说明石峁先民的势力范围已经与长江一带联系起来了。反映出石峁巨城肯定是天下的中心。

后来在3800年左右时石峁遗址废弃了,也许是气候变化的原因,或是外敌威胁,石峁的夏朝人,顺黄河南下,经过几年的迁移,终于迁到了河南伊雒平原,于是又在此建立新的城市,而此时夏王朝的实力大不如前于,进入夏朝后期或商朝早期,这里考古学家发现约3700—3500年前的城市遗址,”二里头遗址”,遗址面积300万平米。此时的夏朝实力大不如前,所以二里头没有像石峁425万平米那么巨大,那么先进,没有马面城墙,瓮城,烽火台,内城外城,卫星城等设施,也许它还不是都城,只是一个大城。

迁到伊雒流域的夏王朝面对东部东夷人部落的威胁,最终在3600年前,东夷人“汤”灭了夏朝建立了商朝,建都“亳“,与“二里头”共用了近百年,受到外族或洪水威胁,”盘庚”又迁都到山东,河北,山西等地最后迁到河南安阳。以后得历史我们都知道,西周武王又灭了商,建都在了镐京,申侯联合犬戎又杀了幽王,于是平王又迁都到了雒邑开启春秋战国时代。

有时又觉得现代人又缺这点味道?

竹林七贤

魏晋时期七位名士

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(240—249),嵇康、阮籍、山涛、向秀、刘伶、王戎及阮咸七人,先有七贤之称。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(今河南辉县一带)竹林之下,喝酒、纵歌,肆意酣畅,世谓七贤,后与地名竹林合称。

对此王晓毅先生在《竹林七贤考》(《历史研究》,2001年第5期)一文中,通过检索经典《大正藏》的相关译名,认为“竹林”系东晋士人附会经典的观点值得商榷。韩格平先生在《竹林七贤名义考辨》(《文学遗产》,2003年第2期)一文中也认为,“竹林七贤”的命名与僧徒解经的格义是完全不同的事物,“格义”之说不足为信。卫绍生在《竹林七贤若干问题考辨》(《中州学刊》,1999年第5期)一文中指出,“竹林”应该在七贤的中心人物嵇康的寓居地山阳县。而陈寅恪先生在(《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》,第三篇清谈误国)中认为,先有“七贤”而后有“竹林”。“七贤”所取为《论语》“作者人”(《宪问》)之数,意义与东汉末年“三君”、“八俊”等同。西晋末年,比附内典、外书的“格义”风气盛行,东晋初,乃取天竺“竹林”之名,加於“七贤”之上,成为“竹林七贤”。“竹林”既非地名,也非真有什么“竹林”。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,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,作家不能直抒胸臆,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、象征、神话等手法,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。他们一直受人们敬重。

文章来源:《中州学刊》 网址: http://www.zzxkzzs.cn/zonghexinwen/2022/1213/468.html



上一篇:中州学刊期刊数据库(中州学刊投稿)
下一篇:中州学刊好投稿吗(中州大学学报期刊点评)

中州学刊投稿 | 中州学刊编辑部| 中州学刊版面费 | 中州学刊论文发表 | 中州学刊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中州学刊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